活在别人眼中的你,不是真实的自己

转载:赵老师历史讲堂 (牛顿补习中心历史教师)   当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目光,或是依赖他人的关注来获取力量,很多时候,就活成了别人眼中的自己,渐渐地失去了真实的自己。   一个运动员为了值得被爱,吸食违禁药物上场比赛,得到了金牌。观众们欢呼鼓掌,但是观众们爱的,是那个靠实力得奖的他,而那个他并不存在,或……曾经存在。   一个女孩为了值得被爱,打开了滤镜,以曼妙身材和漂亮脸蛋收获百万粉丝。女孩收获了百万粉丝,却因此失去了自己,活在滤镜里。   我告诉即将毕业的小朋友,你在网上看到的精致生活,是对方想让你看到的。对一类人而言,现实中有钱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觉得你有钱。所以社会上很多人实际上拿着三千块的收入却仿佛在过着月入过万的生活。而现实状况,不一定如网上所见那般美好。                                                                                                                                                                                         网络切分了人们的生活,你可以在现实生活吊儿郎当,同时在虚拟的网络分享正面的鸡汤;你可以在现实中生活拮据,同时在虚拟的网络过着令人称羡的生活。我们身边,有许多人过着现实和网络形象不符的生活。   我看过一新闻,开了滤镜以后,想要休夫弃子然后嫁入豪门的大妈。因为她觉得网络上被爱的人就是自己,丈夫配不上自己。   是的,网络上的赞,是一个肯定,确实开心。社交媒体的兴起正是因为满足了人类这方面的需求(得到肯定)。所以我经常提醒我自己,我只是一个“愚者”,不要自视过高,分享任何观点只是抛砖引玉,要在思想上保持弹性,接受他人指教。   太依赖外界的期望来获得满足,会在成瘾中迷失自己。而且尝过甜头以后,下一次所需的剂量会比之前更大。陷入这个循环是一种“依赖性”的快乐,有时候一个不小心就会被赞数蒙蔽。许多人为了得到流量和关注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这类案例在我国不少见。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有社会需要,我们需要肯定,需要爱和归属感。但不要让自己对外界的给予和期望有着“过度的依赖”,最终“活在了别人的眼中”。   我们可以提升智慧和美德,以此获得被爱。同时也要懂得爱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和精神富足,这是由内而发的力量。   “人天生不但希望被爱,也希望自己是个值得爱的人” (Man naturally desires, not only to be loved, but to be lovely) ——亚当.斯密 Recent Posts

想当网红,错了吗

转载:赵老师历史讲堂 (牛顿补习中心历史教师)   各大中文媒体的标题,指现在年轻人“不想升学,想当网红”引起热议。 此贴不讨论学者的分析以及媒体下的标题,我们沿着“内容创作者”进行讨论。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改变了人们的互动方式。现代,很多小朋友在社交媒体上做分享,比如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学习笔记、兴趣爱好。赵老师觉得挺好的,这样做除了自己更进步(毕竟每一次的输出都是更好的输入),还可以建立个人影响力。 那么问题来了,内容创作是否值得all in?为了让大家更容易想象,我们把它转成比较现实的话题——它是否可以养活你?   可能小朋友会说,哪个网红怎样怎样,流量就很高,一定赚很多。这个理解未免过于简单。   首先,流量要变现,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赚取平台给的广告费。举例:赵老师经营YouTube频道大约两年,至今有4万订阅。YouTube给予赵老师的广告收入(以月计算),换算成马币大约是600令吉。当然,赵老师的内容是教学为主,不属于大众化。   第二个变现方法就是以自身流量来接代言(这里暂不探讨其他方法)。赞数本身只是数字,如果没有“加以利用”,并不会变现。所以你看到照片获赞很多的号,不代表赚很多钱,一些追求赞数的人或前期想要冲流量的人甚至会投入一笔钱来买赞数。赞是赞,赚是赚,要懂得分开看。   再来就是,大家看到的大网红现象是幸存者偏差。在抖音上跳舞的、在小红书发文的、在YouTube做影片的有无数位,但是真正爬上金字塔顶的,只有那少数幸运者。他们有的是鼻祖,也就是最早开始搞内容创作的一批人,在其他人还没有开始前就已经占据了头部;有的有过人的颜值、身材;有的则是有过硬的技术,比如创作天赋、创意、知识、幽默等等。所以在踏入这领域之前,定位很重要。现在的网络,绝对不是你随便拍一个prank,就会爆红(反而有可能会被骂)。   说得那么难,还值得不值得投入?要记得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各行各业都需要付出努力,哪有什么轻松活?如果想自我挑战,那是很好的尝试,你还是可以考虑“一脚踏两船”,就是有一份主要的事业,同时搞内容创作。这样即保着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也可以建立自身的影响力(个人品牌)。更理想的状态,是能够让你的事业和所经营的自媒体做链接。   最后做个小提醒,切勿跌入“流量陷阱”。流量是把双刃剑,它可以让一个人不断追求精进,也可以让一些人为了流量而不择手段;它可以让更多人发现你的价值,同时在你犯错的时候它会是一个放大镜。所以要清楚,自己的出发点是为社会创造价值。 Recent Posts

关于“读书无用论”的思考

转载:赵老师历史讲堂 (牛顿补习中心历史教师)   每年的成绩放榜,网络上总有一些“读书无用论”:以前考不好——每个人看不起——现在让别人高攀不起——所以读书无用。 人们喜欢以“幸存者偏差”去煲激励鸡汤(里头全是调味料)。你会看到他们说比尔盖茨也是从大学辍学,成为了世界首富——但他们却不告诉你他的出生、学习环境、能力和机遇,是多么的“幸运”。结合他所有成功因素,我们之间其实没有可比性…                                                                         (一)成功与运气 美剧《绝命毒师》的导演接受采访时,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了一段有意思的话: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把一张纸揉成一团,随随便便往远处的垃圾桶一扔,就进去了?下次你想再扔,精确瞄准、百般努力,却怎么也进不了……我们为了这部剧,每个人都付出了努力,我们想让它成为最好的电视剧……但是你知道吗?隔壁《老爸说了算》也是这么投入的……那么为什么非得我们的剧大获成功呢?我真想知道为什么,这样我下次还有机会再拼一把,可是说实话,现在这个剧可以成功我已经偷着乐了。” 这位导演谦虚地表达,其实大家付出一样的努力,而他们,只是被幸运女神眷顾的那一组。 网络上的人只会告诉你“努力”的成分,而隐藏“运气”的成分。很正常,如果把运气做为前提,一切就不那么激励了。“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是对的,但现实状况是“有准备的人太多,而机遇太少”。 我想表达的是,如果社会上有一群精英同样努力、做好准备,相信读书无用论的你是否具备”让幸运眷顾“的竞争力?   (二)学习与生活品质 要知道现在是2022年,不再是我们父辈那教育不普及、靠技艺“揾食”的年代。随着我国发展,现代的义务教育、识字率、升学率大幅提高,走在街上随便一问就是大学生——而我国的各行业薪资待遇也以大学专业为基础。 就算是参与面试,大学文凭也是敲门砖。好的,会有人怂恿你,不需要打工,直接创业,但他们从来没有告诉你创业的艰辛和条件,你一股脑儿冲进去,才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简单。成功有风险,相信应谨慎。 网络上常说,会读书的人,都是服从、死板、按部就班的,在这社会打破常规的人才可以成功。这话是一个谬误,我们姑且把“打破规矩”当成是创意、洞见和抓住趋势等能力,这些能力难道是与生俱来?它肯定是需要经过学习、实践、试错、延迟满足(坚持)而习得。而事实就是在学习上愿意花心思的人,更容易做到这一点。 (请注意,到目前为止我的用词是“学习”和“读书”,而不是成绩。我强调的点是要读书、要有学习力)   (三)要持续学习 人生充满不确定性,有着重重考验,而学习、成长便是闯过这一扇扇门的钥匙。是的,你不需要因为成绩不比别人好而感到灰心。你们只是在人生路上的前端,未来很长!所以要持续学习,要读书、培养技能,找到自己的竞争力。如果可以,找到该领域的佼佼者,虚心受教。 即使是比尔盖茨,也鼓励年轻人多读书;查理芒格说他认识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读书;扎克伯格每一年都会定一个新的目标给自己——阅读更多的书、跑步、烹饪、重新学习编程…… 一些毒鸡汤让你沉浸在想象,点赞了、分享了,觉得心情舒畅,但是现实却没发生实际改变。现实生活就是,不能常想“先相信,后看到”,看到之前,你还需要很多准备功夫和心思,不是“仅靠想象“。   最后引用一位热爱读书的智者——查理.芒格的一段话: “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保险的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你想要的那个东西。” 值得思考的三个字——“配得上”。共勉之。 Recent Posts

在充满毒鸡汤的网络,冷静思考

转载:赵老师历史讲堂 (牛顿补习中心历史教师)   很多人喜欢用“不完整信息”的成功案例来灌鸡汤、打鸡血。譬如,有人会告诉你,比尔盖茨就算大学辍学也成了世界首富,所以学习不好也没关系……但是他们没告诉你:   (一)比尔盖茨出生于富裕家庭,父母让他就读西雅图湖边中学。这一所中学在校内安装电脑(当时候的电脑非常大,基本上属企业用途,还未普及),让学生抢先接触电脑科技。   (二)可以说,比尔盖茨是那个时代最早接触电脑的一批人。比尔盖茨在初中已经可以写程序,在那个年代有这才能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三)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同时也抓到了计算机的趋势。即使成为了世界首富,他也鼓励学生们完成学业。   (四)在微软刚起步的时候,比尔盖茨的母亲玛丽.盖茨利用他的人脉帮助儿子与IBM(该领域的龙头)建立关系,签订了大合同。   说服你不必升学的人,是否有跟你说了这一些关键因素呢?或是你本身是否具备这样的因素呢?即使有的人不愿意承认,但无可否认,一个人的成就,也需要有“运气”的因素,也就是人们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不同的人,做同样的事,不一定有同样的结果。   这时代,有人会告诉你开直播可以赚很多钱,然后把转型直播而成名的艺人作为案例。有人告诉你做YouTuber可以赚钱,然后把流量顶端的网红收入算出来震撼你。他们告诉你,拍短视频可以赚钱、买加密货币可以赚钱、炒股可以赚钱、直销可以赚钱。整个网络所带来的感觉是,跟着“方程式”,钱很容易赚。   他们说的案例都是真实的,但是他们只告诉你,当个领域金字塔最上方的成功案例,却没告诉你下面成千上万做不成的人在垫底。这个,叫做“幸存者偏差”。而实际上,后者的经历也很值得你借鉴与分析。   我们的思维容易受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比如一说到辍学创业就会想到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这些极端成功的案例,却忽略数量更多的失败案例,导致思考出现偏颇。   这帖不是想让你极度悲观,而是希望你谨慎乐观;不是让你安逸度日,更不是扼杀你的可能性,而是让你在充满“励志案例”和“毒鸡汤”的网络,不要冲动,要冷静下来思考。看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因素,然后依据你的性格、能力、人脉等因素来找到自己的方向。   有梦想是好的,我也有梦想,梦想让我们更有动力,让我们更努力地工作与生活。但是梦想必须要配上“现实”与“决心”,不然就会成为了“崇拜不现实”的理想主义。 Recent Posts

致毕业生:如何看待选择和别人的目光

转载:赵老师历史讲堂 (牛顿补习中心历史教师)   毕业生的来信 “老师你好,我有些升学方面的问题想向你请教。我原本是没什么梦想的,但是中学时受一位老师影响,我立志想成为国中老师。 我成绩还算可以,然后身边人会告诉我当老师很可惜,很浪费。 因此我想问赵老师,你为什么会想成为老师呢(老师你也是spm全A生嘛),你会鼓励特优生当老师吗?该怎么去回应别人的眼光呢?”                                                                         (一)成绩只可作为能力评估的参考,比如一个在数字类科目比较优异的学生,会比一般学生容易应对会计系。但是,成绩好,不见得一定可以掌握美学、设计,成绩不理想不代表不懂机械或游戏开发。要知道的是,成绩并不是选系选行的唯一指标,兴趣(优势)、潜能(开发后叫实力)等也是值得考量的因素。所以,没有所谓的全A一定要读更专业的科系,或是“成绩好当老师很浪费”之说。   (二)比较安全的做法,就是找这一科系或这一行的人交流,了解他们的经历,听听他们的建议。你也可以尝试去做相似的兼职(鼓励),这会让你在选择前有更清晰的体验。记得,交流的时候要了解其意义,也要了解其艰辛和难处,这样才可以做个比较全面的考量。   (三)今时不同往日,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无论经济层面或意义层面,行业之间不应有高低之分。像早前有一女讲师在网上直播调侃司机、直播卖鱼的人士,这是没有与时并进的老旧思想——别小看任何一份行业做到精专、搭着趋势(比如网络)后的效益。所谓行行出状元,任何一个领域做到精专,你都可以成为当中的佼佼者。从意义角度来说,每份职业都有其意义,重点是人的心态,而不是职业本身。如果你问我,我会觉得稳定的经济来源和意义都很重要,尽量做到两者兼得、不取舍。   (四)题外话,现代会一直听到“斜杠”,并不是让你什么都去做,最后什么也做不好。我会建议,先“聚焦”,你把根(也就是你的专业)扎深,然后再向横发展,开拓别的可能。赵老师是在自己的本行做深后,才开始经营YouTube频道,后来再经营面子书专页,满足自己喜爱文字的兴趣。赵老师的横向扩展都建立在一个前提,那就是有一个稳定的主业(本行)做支撑。   (五)工作占据我们生活中的一大部分,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占据优势、与自己性格相符的事业;而不是随着世俗强加的标准,随波逐流。我有位好朋友前几年离职了(工作与她的性格不符)。她转了份工作同时开了一间餐厅(心之所向)。餐厅运营得非常不错,食物味道方面有要求,也一直在进步,很多回头客。最近,她请辞了,因为餐厅生意好,她想要完全投入在自己的餐饮事业。对此,我很支持,也祝福她享受自己喜爱的事业。     (六)选行业跟恋爱有点相似。有的人很幸运,他们一开始选的便是自己喜爱的职业(选你所爱),并且持续发展。但要记得,生活总是充满不确定性,有的时候,你以为你会喜欢的,投入后才发现不一定适合你。也有可能,当初懵懵懂懂入行,慢慢找到其意义所在,投入其中后感受到喜乐——做到“爱你所选”。这是一个“探寻”的过程,你要慢慢找到你的“心之所向”。   无论如何,你走的是自己的人生,最重要懂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人生路上,边走边悟,只要抱持学习之心,世间就没有白走的路。 Recent Posts